买私募基金时,销售说有保底收益,现在亏了,这承诺还有效吗?​
发布时间:2025-07-04

内容概要

在投资私募基金的过程中,许多投资者可能遇到销售人员承诺保底收益的情况,但当基金出现亏损时,这些口头或书面保证往往无法兑现。这引发了核心疑问:此类承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这种保底条款被明确认定为无效,意味着投资者不能依赖它来追偿损失。相反,投资者需自行承担潜在的投资者风险,这突显了金融产品中的固有不确定性。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法律依据、实际影响及防范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风险管理和权益保护。

image

私募销售保底承诺

在私募基金销售过程中,部分销售人员为吸引投资者,有时会做出保底收益的口头或书面承诺。这类承诺看似为投资者的本金安全或最低收益提供了保障,降低了投资决策时的顾虑。然而,这种承诺行为本身,与私募基金作为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品种的本质属性是相违背的。实际上,向投资者承诺保底收益或暗示本金不受损失,不仅违反了金融监管机构关于私募基金销售必须充分揭示风险的规定,更触及了法律效力的核心问题。

最高法规定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明确认定,私募基金销售环节中承诺的保底收益条款属于无效法律行为。这一原则源于对金融监管的严格要求,旨在防止销售方通过不实保证诱导投资者,从而维护市场秩序。由于私募基金投资本身蕴含较高波动性,强制性收益保障不仅违反公平交易原则,还可能放大投资者风险。因此,法院在裁判时严格遵循最高法指导,拒绝承认此类承诺的效力,确保风险责任清晰界定。

亏损法院不赔偿

私募基金投资过程中,销售方承诺的保底收益已被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认定为无效条款。因此,当投资者因市场波动或基金表现不佳而出现亏损时,法院通常不会支持赔偿请求。这源于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即此类承诺违背风险自负的市场规则,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严格遵循司法解释,认定无效承诺不具强制执行力。由此,投资者需自行承担潜在损失,这进一步突显了投资决策中的投资者风险重要性。

投资者风险自担

在私募基金投资中,由于保底收益承诺被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规定为无效条款,投资者必须自行承担潜在亏损风险。这意味着,当基金表现不佳时,法院不会支持基于此类承诺的赔偿诉求,投资者需认识到私募基金的本质属性——高收益伴随高风险。因此,投资者应基于自身财务状况和风险偏好审慎决策,避免过度依赖销售承诺。通过强化风险意识,投资者能更主动地管理投资者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避免保底陷阱

鉴于最高人民法院已明确认定保底收益承诺无效,投资者在参与私募基金投资时,必须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潜在风险。首要步骤是仔细审查所有合同条款,避免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保证,因为此类承诺在法律上无效且无法获得赔偿。同时,投资者应自行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咨询独立财务或法律专家进行尽职调查,以识别潜在陷阱。通过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关注产品底层资产和风险披露,投资者能有效降低投资者风险,避免因盲目信任而遭受损失。

法律保护建议

面对私募基金投资中的潜在风险,投资者可采取主动措施增强自我保护。首先,在签订合同前,务必仔细审查所有条款,特别警惕任何保底收益承诺,因为最高人民法院已明确认定此类条款无效,无法作为法律依据。其次,建议咨询专业法律或金融顾问,全面评估产品的真实风险水平,并确保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匹配投资目标。此外,养成定期查阅官方披露文件和市场动态的习惯,避免轻信口头宣传,从而有效降低投资者风险并提升决策的审慎性。

上一篇:基金公司没按规定披露投资情况,亏了钱能要求基金公司赔偿吗?​
徐律师 高级律师
擅长争议解决业务,提供全方位的深度法律服务,丰富的办案经验,团队累计服务超500家,诉讼标的额逾50亿元。
法律百科
投资协议 资金返还 投资收益 对赌协议 投资本金 投资回报 资金利息 投资风险 资金来源 投资损失 投资退出 资金挪用
法律难题 专业解忧
回复及时,响应迅速
咨询即时响应,高效解决法律难题
专业服务,精准解决
资深律师团队,提供定制化法律方案
一对一服务,隐私保障
专属律师对接,严格保护用户隐私
立即咨询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咨询热线: